遍 篆书李公庙碑
书体: | 篆书 |
---|---|
作者: | 吴大澂 |
朝代: | 清朝 |
碑帖: | 篆书李公庙碑 |
碑帖简介:
吴大澂(1835-1902),清著名金石考古学家、书法家。初名大淳,为避清穆宗讳改名,字止敬,又字清卿,号恒轩,又别号白云山樵、愙斋、白云病叟。江苏吴县人。任编修,陕、甘学政。河南、河北道员,太仆寺卿,太常寺卿,通政使,左都御史,广东、湖南巡抚等官。曾参左宗棠西行大营,在吉林助铭安练兵,故参与中俄边界及中日订约之交涉。中法战争时会办北洋事宜。中日战争时又疏请参战。 吴大澄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,亦工篆刻和书画。吴大澄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。他的篆书很有特色,将小篆古籀文结合,功力甚深,即平时书翰也常用工整精绝的篆字为之,规矩整齐,别有情致。 《李公庙碑》全称《敕封广济宣威灵感真人李公庙碑》,吴大澂晚年所作,共五百九十二字,纸本,写于光绪二十一年(一八九五),吴大澂六十一岁,任湖南巡抚。此作是目前发现的吴大澂健康状态下撰写的时间最晚的篆书作品,原作散佚。「李真人」指元代道士李育万, 字空风,长沙人,道光五年(一八二五)被敕封为广济真人,咸丰三年(一八五三)、同治十一年(一八七二)先后敕封为广济、宣威灵感真人。李真人庙在长沙县城隍庙之左,而真人遗蜕则在淳化龙潭山。 《李公庙碑》整体风格朴茂沉雄,瑰丽凝重,线条敦厚圆润,一丝不苟。结体姿态多变,间杂金文体势,以小篆笔法变化出入,在圆熟俊雅中增添了萧散宕逸之趣。唐李阳冰在论古篆书中谈到,作篆需「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形,于日月星辰得经纬绍回之度」。吴大澂此篇篆书中展现的「自然」与「天成」,正深合此论,体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,是广大习篆者的优良学习范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