摈 士相见之礼
书体: | 隶书 |
---|---|
作者: | 佚名 |
朝代: | 汉 |
碑帖: | 士相见之礼 |
碑帖简介:
《士相见之礼》又叫《武威仪礼汉简》《武威磨嘴子仪礼简》,1957年出土于甘肃武威市磨嘴子六号汉墓。长56cm,宽0.75cm,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。同时出土的有王杖简、医药简等,共469枚,27298字。书写年代约在西汉成帝和宣帝时期,当时正值大汉王朝的最鼎盛时期,地处河西走廊的甘肃武威是丝绸之路的重镇,汉代政治、经济、文化融合之地,相比中原的动乱、纷争,地处偏远的河西走廊却保持了相对稳定,使得文化交流、繁荣鼎盛有了保证。《士相见之礼》与汉碑的隶书比较,基本形同,它就是原汁原味或者说是原生态的隶书,从而也打破了学术界认为隶书成熟于东汉的成见,将隶书向前推进一百年,也是“隶变”将要完成的重要标志,所以被称“天下第一简”。 《士相见之礼》所书内容为我国第一部详细介绍君丶君臣礼仪、士大夫拜谒的礼仪名著,儒家经典之一。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制的汇编,共十七篇。也称《礼记》《礼》《礼经》或《士礼》 。 今天我们从书法角度看《士相见之礼》已完全摆脱了篆书的束缚,结字从长方形变为扁平,用笔上不是圆起圆收,出现方笔和燕尾,点、线形态多姿,横取逆入平出的波势,中峰用笔瘦硬中见筋肉,美而不俗。谋篇严谨规范而不刻板,通篇表现出刚中见柔的气象,其点画用笔提按鲜明,收笔出峰尖锐,形体朴实,在平正的大势中有丰富的变化,有刚健豪爽的力度和气派。 字体虽然已具有隶书之味,但在具体字上蕴含着变动和不稳定性,重复字不雷同,个个有她特的趣味和笔法。放逸不拘,似为不经意的书写,然而又时时能体现出一种“法度”,这是后世规矩森然、匠气十足的隶书所不具备的。是简牍文字更具生动性,另外还有秦简的遗风和初现行,楷笔法。 章法处理的别具匠心,在狭长的简中压扁字形、拉大字距,简上的垂直木纹与扁平的字形形成了强烈的纵与横的对比,大有“疏可走马,密不透风”空灵清新的意境,对隶书的成熟有很大的影响或者就是基本成熟的隶书,为后世书法章法布局开辟新路子。